close

《社論》枯萎的稻穗憑誰賦生機? 

【2005/10/21 經濟日報】

隨著台灣經濟的日益進步、市場的日趨開放,台灣的農業卻日漸凋萎,農民無奈又無助地哀唱悲歌;這才是白米炸彈客楊儒門想要用散布人群中的爆裂物向台灣社會怒吼的訊息。當他因違反槍炮彈藥刀械管制條例被判7年半徒刑,楊儒門又一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成為社會大眾矚目的焦點。但聚焦了又如何?一如他祖父默默捧在手中那一束枯萎的稻穗,的確成了媒體取鏡的焦點,令人觸目驚心,但誰又能讓枯萎的稻穗回生?

楊儒門以悲劇英雄的角色為全台灣無數走投無路的農民發聲,就其認知與背景而言,這或許是他為無奈的底層社會唯一可以打抱不平的做為;然而就遠比困苦無奈的農民更幸福、比楊儒門更具備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學者、專家、官員而言,還有比同聲浩歎更積極的選擇:幫台灣的農業與農民找出一條生路!

時代前進的巨輪是不能也不應該阻擋的。當經濟進步、所得提高、勞動成本上升,每一個產業都必須面對嚴酷的挑戰與篩選;當全球市場更加自由開放,全人類都有遠比過去更多、更低廉的選擇,更讓每一個國家都被迫站在消費者面前接受無情的評比、淘汰。而農業則在每一個國家都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因為一般而言,農產品是排在消費商品鏈中最下層的生活必需品,所得日高、口味日重、品位與眼光愈來愈挑剔的消費者,最快饜足對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的需求,注定了農民在這個富裕社會裡的悲劇命運。綠色革命大幅提高農產品的供給,反而加速壓縮農業微薄的利潤、分外加劇農民之間的悲慘競爭。因而,愈蠻橫的經濟強權,如美國、歐洲、日本,即愈霸道地扭曲市場以保護本國農民。

身為世界孤兒的台灣,既無能力阻擋全球經濟前進的巨輪,又不能追隨經濟老大哥的腳步強力干預市場、逃避競爭,農民的命運自然會日暮途窮、前景黯淡。因而儘管我們同情楊儒門要為困苦農民發聲的苦心,但卻絲毫無法認同他要力阻稻米市場開放的愚勇。為農民打開出路,首先要找出適切的途徑。

在全球農民幾乎是割喉競爭的慘況下,台灣農民的處境尤其淒慘。除了需求不振、供給過剩的巨大壓力之外,台灣農民又要面對高昂到難以負擔的勞動成本,以及面積狹小又身價奇高的土地。然而一方面有政府名目繁多卻形同雞肋的補助,將農民羈縻農地上,一方面夢想以農地變更為建地獲取百倍、千倍以上的土地暴利,又讓許多白髮蒼蒼的農民在劃地為牢的農田中苦苦佇候。

打破困境的第一步,就是先釋放對農業本身早已絕望、也不具備研發轉型潛力的老農民,讓他們可以從綁在農業與農地上的補貼牢籠中脫身,得以找尋更寬廣安適的空間。多年來我們一直呼籲,政府應將目前以各種名目綁在農田上的津貼補助,一併結算清楚,按人頭將這些社會對農民的支助,直接綁在農民身上,不論他是否繼續務農 ,每個月都有不低於基本工資的收入;更進一步配合農地再開發或平地闢水塘、水庫的規畫,給農民以農地換取退休給付的機會,讓經濟窘困已無意與農地為伍的農民可以徹底解除農地的囹圄,以足以安養天年的固定年金,自由選擇出路。這是既簡易可行又惠而不費的辦法,相關部門從不理會,正是讓農業與農民愈陷愈深的原因之一。

至於那些尚具發展潛力的農民與農地,可從兩個方向著力:農產品必須跳出最低層級生活必需品的格局,提高附加價值、創造新增需求,開發出所得彈性更大、高購買力者格外喜好的新產品;目前已經嶄露頭角的超高價米與純正有機農作物,正顯示出耀眼的前景。若同時大量收回低生產力畸零農地,則可透過高明的規畫,部份成為大規模、高技術的生產基地,部份則與景觀遊憩結合成為可供玩賞、提高生活品質同時涵養水源的綠色生活空間。

台灣的農民與農業其實是被政府設計誘騙,捧著金飯碗討飯的囚徒。楊儒門的起義,至少應為他們爭來應有的機會,這一束死去的稻穗,才能孕育出無窮生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ao11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